云安
云安镇位于云阳县,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工业古镇,古名汤溪、永安。传说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在云安追逐一只白兔时,发现了一口盐泉,于是命名为“白兔井”。刘邦命当地隐士扶嘉带人掘井汲卤煮盐,从此开始了云安制盐产盐的多彩历史。
食盐是人类基本生存物资。在古代,食盐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税赋的主要来源。自从汉代发现盐井以来,云安古镇深刻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存亡。
早在汉代,朝廷就在朐忍设立了巴郡唯一的盐官,说明云安制盐已具规模。
唐贞元元年(785年),朝廷设盐监,云安产盐量在长江沿线跃居首位。“安史之乱”后,朝廷提高井盐价格,复苏井盐生产。大诗人杜甫亲眼目睹汤溪河畔船桅林立的运盐船队,写下“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的优美诗句。
宋代云安盐业的进一步繁荣,让诗人范成大欣然赋诗:“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清朝顺治年间,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匮乏,朝廷于是鼓励外籍人来云安开井煮盐。由于盐利丰厚,各地商贾闻讯而来。古镇顿时人声鼎沸,极尽繁华。来自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商户先后落户云安,凿井置灶,购卤煮盐;经营柴薪燃煤、食盐销售……古人所描绘的“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的繁忙景象,毫不夸张。据说当时云安有三百余家商号,是川东最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富甲一方,被称为“银窝场”。
抗战期间,大量“下江人”涌入古镇,由于人口增加,盐业恢复迅速。到1946年,有商号近五百家,沿汤溪河两岸的大街小巷,客栈、饭铺、茶馆、杂货店、剃头铺、肉铺等比比皆是,生意火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移民城镇,云安方圆虽不足两平方千米,但名寺古刹、庙宇神祠众多,光阴流逝,岁月摧折,至2017年统计,全镇尚有21处文物点、3处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建筑、39处传统风貌建筑。
这些遗存显然得益于历史上来自湖广、江浙、陕西等地移民的迁入。他们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等。移民们还先后建起了会馆、大院,如牮楼、陈家大院、林家大院等,加上“九宫十八庙”,古镇建筑蔚为大观,成为研究中国建筑的宝库。
陕西牮楼尤其令人瞩目,这是一幢四边形五层碉堡式建筑,外面用条石青砖垒砌,内用木料为楼形回廊。站在牮楼上俯瞰古镇,风景绝佳。它最初用于陕西人聚会议事、祭祖祈神、防盗抗匪,后来成为钟楼。
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牮楼古钟成为云安镇的一大景观。朝暮之间,盐场的工时调度、居民的生活起居,全仰赖于钟声。人们闻声而起,听声而息,敲钟下班,盖章拿钱,这种美好富足的日子延续了上百年。如今陕西牮楼虽然已迁到云阳新县城的三峡博物公园,但那古老的钟声似乎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萦绕回荡。
经济富足带来的是云安人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众多书院、学堂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
咸丰初年,盐场大使陈廷安将旧盐大使署改建为书院,取名“五溪书院”;清末民初,留日名士郭文珍回乡在云安创办“维新学堂”;1943年,唐星甫、汪国宾等人改文昌宫为私立辅成中学,意在“辅仁成德,教育兴邦”。辅成中学后来更名为云安中学。
云安镇最出名的是汤色雪白、香气浓郁的云安羊杂,还有让人垂涎的董氏包面,随着古老的云安旧城沉入长江江底,这些民间美食,也与云安流传千年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一道迁入了新城,继续展现它们独特的魅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