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动态

情系民生知冷暖 心怀苍生促和谐 ——六盘水市“十三五”民政工作回眸与“十四五”展望

来源:州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1-06-28

  核心提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2019年4月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民政工作必须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秉承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困”的使命,着力兜底线、强基础、增活力,全力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础社会服务方面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锐意进取,树新风、开新局、谱新篇,逐步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创了新时代六盘水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民政力量。

  翻开“十三五”六盘水市民政工作,一件件大事喜事令人振奋: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养老服务和福利业务健康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

  一张张沉甸甸的为民办实事清单;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画面;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律动脉搏……

  民政人始终将民生记在心间,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坚守和创新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描绘了一幅民生持续改善的动人景象。

  亮点一:精准发力撑好社会救助“保护伞”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如今,这张密实的民生“安全网”日趋完善,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年来,六盘水市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六盘水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六盘水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市民政局关于全市全面建立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报工作方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发挥各项救助制度在救急难方面的整体合力,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全市上下倾心竭力惠民生,凝心聚力促发展,用真抓实干织起了一张覆盖广、民心暖的社会保障大网。

  为准确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杜绝“骗保”、“关系保”、“错保”、“漏保”“人情保”等问题,六盘水市民政局完善了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低保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开展了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市、县两级还分别成立了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开通了公积金、人社、车辆、户籍、住房、工商6条比对专线,对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科学、合理核对,为精准施保、精准救助提供了重要依据。
    过去的五年,我市认真贯彻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本制度,认真履行社会救助制度在脱贫攻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将“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摘帽的重要任务,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进行兜底脱贫,确保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2016年至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545元/月、3132元/年统一提高到650元/月、4140元/年;分别提高19.3%、32.2%。2019年,全市纳入农村低保保障对象80906户162436人,占全市的农村人口比例的7.3%,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97280人。2016年至今,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69604.54万元(其中向农村低保对象中的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972.38万元)。2019年六盘水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975元/月,全市现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11700元/年。2016年至今,发放特困人员供养生活费、护理费21725.39万元,有力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2016年至今,向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发放定期定量救济费214.41万元。

  2016年以来对贫困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00633人次、医疗救助106930人次,较好发挥了社会救助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2016年至今,六盘水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22329.58万元,发放特困供养金21725.39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6739.45万元。一系列惠民举措,为弱势群体送去冬日暖阳、夏日清凉。

  

  亮点二: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特困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

  民政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六盘水不断拓展社会福利覆盖面,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六盘水市为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拥有美好未来,2016年以来,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制度完善、体系建设、关爱服务、救助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事实上无人监护、失学辍学、无户籍等现实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自2018年1月1日起,全市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30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0元,至2019年,供养标准分别再次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全市高龄老年人的关怀,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14年以来,全市民政部门每年约向4万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约4000万元。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市民政局开展了“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为务工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温暖;2017年至2019年“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共救助临时困难和流浪乞讨人员986人次,有力地践行了“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

   亮点三:构建多元养老服务新格局 多元参与助养老服务转型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推进民生工作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六盘水市民政局积极创新“院民自治,民主管理”,努力做到院务管理制度化、经费保障财政化、集中供养协议化、文化生活多样化、服务工作人性化。

  “这个地方好啊,活动中心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后不再是一个人了,每天有好多人陪我,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正在钟山区建设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娱乐的空巢老人赵文刚高兴地说。自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业后,赵文刚老人便成了活动中心里的“常客”。

  优雅洁净的居住环境、完善细心的陪护管理……这一切让这里的老人有了家的感觉。

  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之一。目前,六盘水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31%,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深态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已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共有能提供全日制托养服务的养老机构103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4家,农村幸福院362家,省级医养结合试点2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674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24张,已超额完成省养老服务十三五规划目标。2018年,经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六盘水市为全国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省除省会城市外,六盘水市是首家获此殊荣的市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助推养老服务业发展,我市着力引导多元参与,丰富养老供给体系。形成了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民办民营等多家为老服务机构。

    亮点四:基层社会治理焕发活力 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社区建设。五年来,六盘水市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平安凉都”建设全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区治理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为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了新活力。

  社会治理可圈可点。组织开展第十届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全市872个村委会和231个居委会选出村(居)委会成员5568名;全市726个村、381个居委会全部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初步建立了村(居)务监督工作机制;全市建立了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制度。

  加强基层政权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施村级政务公开,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智慧社区建设。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钟山区共87个乡(镇、街道办),1107个村(居)全部设置实体政务大厅,并接入了贵州政务服务网站点,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覆盖率均达到了100%,进驻事项25000余项,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基本公共服务获得率稳步提升。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的实施意见》,盘州市自2015年以来,实行政府向村(居)民委员会购买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每年整合财政资金2.6亿元,通过有偿委托将28项公共服务事项交由村(居)民委员会承担,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推进社区协商。在2016年试点、2017年扩大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所有村(居)实现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全覆盖,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推进易扶社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两个社区”32字标准创建“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的和谐社区、创建“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连”的活力社区。

    亮点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民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五年来,六盘水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共服务效能得到全面提高。

  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民政部门加强管理、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政事业,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民政事业发展基础。

  殡葬改革实现新跨越。近年来,六盘水市殡葬改革工作按照“三位一体”的工作要求和整体部署,积极推进各项殡葬指标完成。

  区划地名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盘县,设立县级盘州市,6月23日,盘州市成立大会在盘州体育馆隆重举行,标志着盘县告别了“县”的历史、进入“市”的时代,盘州市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契机,建立了六盘水市、县区两级地名数据库,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名数据库体系。

  六盘水市民政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设有婚姻登记处69个(六枝特区16个、盘州市22个、水城县27个、钟山区4个),各级婚姻登记机关均满足现代化婚姻登记的建设,认真按照职责权限依法为群众办理婚姻登记,每年约办理结婚登记4万余对,离婚登记6千余对。

  “十四五”确立新目标谋划新举措 撸起袖子加油干

  过去的五年,六盘水市民政局以赶考姿态答好民政工作答卷,让“阅卷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共享感。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六盘水市民政确立了新目标、谋划了新举措。十四五,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按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民政事业发展全局;力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两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民政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专项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改革,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民政基层基础,筑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扎实抓好民政领域安全稳定,构筑民政服务对象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守护墙;努力推进民政业务标准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清单化、基层民政事务经办人员专职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原文链接:http://mzt.guizhou.gov.cn/xwzx/sxxx/202106/t20210627_68826128.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