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实施策略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12-25

  张 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关键途径。面对失能老人数量不断攀升的现状,智能技术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全面支持,还推动养老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及精准化方向迈进。本文将从健康监测、智能辅助、远程医疗、社交陪伴及数据平台五个方面,探讨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实施策略。

  健康监测:实时守护,预防为先

  智能健康监测作为智慧养老的核心环节,通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跟踪。这些设备能够精准监测关键体征指标,助力监护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有效预防突发健康风险。然而,智能监测设备的普及率,尤其在老龄化严重地区,仍有待提升。

  为此,应优化设备设计,提升适老化水平,如简化操作流程、增强显示界面易读性,并推广具备一键呼救、简洁显示及语音提示功能的智能手环、血压仪等。政府可通过提供采购补贴、在社区设立健康监测中心等方式,降低老年人获取设备的门槛。同时,应建立家庭医生与监测设备的协同机制,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医生即时响应的无缝对接,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及时、科学的健康监控服务。

  智能辅助:提升能力,保障安全

  智能辅助设备对于提升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智能家居设备减少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增强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为推广智能家居,政府应出台补贴政策,降低老年人家庭的改造成本,并通过社区与物业服务机构提供安装指导与维护服务。同时,需加强个性化智能陪护设备的研发,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如智能药盒提醒服药、语音助手提供生活提醒与简单社交功能等,这些设备在功能设计上应增加交互性与适老化特点,帮助老年人自主应对日常生活需求。

  远程医疗:跨越空间,便捷服务

  远程医疗通过视频通话、线上诊疗及远程问诊等方式,打破了空间限制,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健康支持。然而,远程医疗的普及仍面临法律政策、技术支持及老年人适应性等挑战。

  为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并明确远程诊疗的法律地位与医生执业的跨区域许可。同时,需提升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体验,如开发针对老年人的远程医疗应用,简化界面设计,提供大字体显示等功能,并借助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帮助老年人掌握设备使用方法,提高远程医疗的使用率与满意度。

  社交陪伴:智能互动,温暖心灵

  智能社交陪伴设备,如社交机器人、虚拟助手等能够记录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内容,并通过语音对话、娱乐互动等陪伴方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孤独。

  政府可推广智能社交机器人,通过试点项目在社区普及,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社交活动。同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沉浸式的社交体验,如“云旅游”、虚拟博物馆参观等,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接触新事物、结识新朋友,扩展社交圈,提升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交互动水平。

  数据平台:整合资源,精准服务

  数据平台作为智能养老的核心支撑,能够集成老年人健康数据、服务需求及家庭医生记录等信息,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管理。然而,当前数据平台的应用仍存在地区不均衡、数据标准化不足等问题。

  为构建统一的养老服务数据平台,政府应牵头打通家庭、社区、医疗及机构养老的服务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互通。基于数据平台,各方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通过分析与预警功能,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与针对性。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至关重要。政府和平台运营方应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确保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安全与隐私,增强他们对智能照护技术的信任感。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智能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6173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