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辖2镇、11个街道,27个行政村、65个社区,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1万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区情实际,精准有力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一、交换共享数据,优化监测预警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积极应用自治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结合地方数据优化监测预警信息,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机制层面,通过召开红山区困难群众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协调教育、医保、住建、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用共享,打造红山民生领域数字化应用平台,建成困难群众数据库。整合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人员、低边家庭成员、支出型困难家庭人员以及脱贫监测户等信息,纳入监测预警范围,通过家庭支出、收入、人口变化等情况常态监测、快速预警、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在操作层面,先将民政低保、特困、高龄、两残、火化等业务数据及时完整录入数据库,再根据红山区困难群众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业务所需,主动开放端口,同步上传数据共享交换,实现信息
实时精准查询。在核对层面,实施数据动态管理和困难群众动态核查,每月定期对在册社会救助对象商事登记、不动产、车辆等信息进行动态核查和及时预警,特别是将死亡人员享受救助政策等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依托平台完成人员增减信息推送。根据推送信息实现惠民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既为一体化多渠道办事审批服务提供了完整数据,也实现了联动部门变“被动施策”为“主动服务”,有效解决因信息未及时共享而导致服务群众精准度不高、遗漏等问题。上半年,红山区将4884名困难群众纳入基本生活救助保障范围(城乡低保4639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45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696万元;审批临时救助495例,发放救助金295万元,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强化备案管理,防范“人情救助”
一是明确备案对象范围。凡红山区民政系统工作人员、镇街班子成员、镇街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村社两委班子、村民组长、村社社会救助协理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中有近亲属在其工作辖区享受社会救助项目的,均实行备案管理。明确备案“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社会救助项目”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项目。二是规范备案工作程序。“主动申报、零报告、重点核查、属地管理”。“主动申报”指低保相关工作人员需对近亲属享受低保情况主动登记备查;“零报告”指低保相关工作人员无论是否有近亲属享受低保均需填报登记;“重点核查”指对低保相关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情况作为动态管理的复核重点;“属地管理”指备案工作由低保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地区民政部门负责。三是强化备案对象管理。各镇街建立社会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项目工作台账,完善备案户档案资料;备案范围内相关工作人员在参与社会救助项目受理、调查核实、审核确认、动态管理等相关工作时,工作对象属于近亲属的,由本人向所在单位提出回避申请;镇街对备案的社会救助对象严格落实定期核查制度,并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抽查;红山区民政监督检查镇街近亲属备案制度落实情况,对新申请的对象必查严查;对反映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严格按照规定调查处理。目前,红山区近亲属备案系统已录入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信息1621条,工作人员近亲属信息6054条。通过系统筛查比对,发现近亲属享受低保94例,经排查均符合政策要求。相关数据已同步向纪检部门备案共享,主动接受监督。
三、创新巡诊模式,兜牢幸福保障
一是“物质+服务”提升救助温度。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以落实巡诊送医服务为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新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严格落实“四有”工作机制,确保“有服务标准、有定期探访、有动态管理、有应急预案”。二是“标准+专业”提升服务水平。根据集中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实际情况,分类列出健康监测和自理能力评估2大类项目,有针对性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打造专业化服务流程。服务人员按照集中供养人员每月上门4次、分散供养人员每月上门2次的周期,上门提供专业服务并上传现场工作影像资料。三是“平台+监管”提升服务质量。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照料服务,利用日常巡查、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线上,依托智慧服务平台,对所有上门服务实施全过程监督监管;线下,公开区民政、各镇街监督电话,定期组织满意度测评和绩效评估,通过现场“看”“询”“听”“谈”方式,实地了解服务对象居住生活饮食、供养金使用、照料护理和集中供养需求等思想动态,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所需。
下一步,红山区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在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完善制度、创新创优实践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补齐救助工作短板,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基层经办能力,以更加务实的举措,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地落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