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防灾救灾

从一域到全局,2023年广东东莞的“平安答卷”如何做到沉甸甸、分量足?

来源: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时间:2024-03-27

  高分通过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平安建设考评连续五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法治建设考评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在2023年平安广东建设工作会议上获颁5个“平安鼎”、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群众安全感、政法执法工作满意度、平安建设工作满意度、常态化扫黑除恶成效满意度排名全省前列,石龙镇“联动预警化解劳动纠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从一域到全局,2023年东莞的“平安答卷”沉甸甸、分量足。

  

  

  

  

  这一年,东莞跃升为超大城市,全市政法系统统筹发展和安全,出台多项务实创新举措,把“大平安”写进群众心里,汇“大合力”护航城市发展,一个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社会环境蓝图逐步变成现实,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法治东莞”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打造平安“枫景”,提升治理效能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以“平安文化”建设开展德治教化、以“东莞义警”加强群防群治、以“莞邑调解”多元化解纠纷、以“智慧网格”推进精细化管理……今日之东莞,平安建设品牌熠熠生辉,一批贴近本地基层社会实际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的肯定。

  随着“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开展,东莞基层社会治理打好“改革牌”。去年,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综合网格建设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行动工作方案相继出台——东莞,正探索在综合网格设立功能型党组织,推动各镇街(园区)将治理力量下沉到综合网格,现已设立网格党组织675个。另一方面,东莞推动“百千万工程”15个典型村培育五星网格,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网格正逐渐成型。

  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正不断强化。东莞全市优化调整为2945个综合网格,组建6.7万个出租屋租客微信群,收集并及时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困难帮扶、隐患线索,全年线上线下共发现上报问题隐患290.7万宗,完成处置288.2万宗,处置率99.1%。另外,累计创建平安小区478个、平安企业8098个、平安出租屋5.8万栋,22个人民法庭与属地综治办建立对接机制,593个村(社区)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新创建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一组组数据,是平安“根基”日渐夯实的写照。

  

  

  

  

  因在业主家擦玻璃时摔伤了脚,保姆王兰和业主有了矛盾。这天,她来到南城综治中心,直言要“讨个说法”。“别急别急,慢慢说,这里就是解决问题的地方。”了解事情原委后,中心工作人员接诉登记,很快联系上南城法庭调解员、业主所在的派出所和社区,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2天后,一个让双方满意的调解结果“出炉”。在综治中心,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业主现场支付医药费,两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工作为何如此高效?“一站式”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体平台建设是关键。去年,东莞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制定矛盾纠纷事前事中事后闭环处置机制、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置工作机制,完成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全市33个镇街(园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立市东易商事调解中心,升级“莞邑调解”平台,创建全国首个住宅小区纠纷诉源治理中心,切实将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扶危救困、匡扶正义的氛围也正日益浓厚。当前,东莞义警现已达32.7万人。去年,随着《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章程》《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使用管理细则(试行)》等文件修订完善,见义勇为奖励标准提高、群防群治力量逐渐壮大。

  

  

  

  

  东莞是外来人口大市,异地商会作为外来人口中的重要组织,长期以来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去年,异地商会参与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平安文化创建等工作持续开展,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近2000宗。

  立足基层,东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平安触手可及、就在身边。

  

  激活“法治活水”,护航经济建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东莞全市政法机关出台83条举措,一系列实招硬招精准“出击”,为企业群众送去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很方便!不用专门给孩子请假,周六也能来办事。”带小孩到市民服务中心公安区办理身份证后,黄女士对周六未成年人主题服务专场活动连连称赞。

  结合群众周末办事需求,东莞公安发挥“一窗通办”优势,规范统一周六延时服务,“一窗通办”成效经验还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列为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

  惠民助企“组合拳”正连环显效。

  “法官不仅促成和解,还通过信用修复稳住了我们的发展前途!”在东莞第一法院石碣法庭,被执行人东莞某科技公司将锦旗送到陈法官手上,连声表示谢意。

  此前,因调解生效后未按期支付货款,该科技公司被申请执行。经陈法官依法查控、组织协商,被执行人终一次性履行,并向法院表示急需修复信用和账户解封。鉴于企业良好前景且无其他纠纷,陈法官迅速解封财产、屏蔽案件信息,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广东东莞)。次日,企业成功贷款,生产经营重回正轨。

  包括该科技公司在内,东莞法院对守信行为正向激励,去年为5363家企业修复信用。如果说“信用裂痕”缝合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生利器”,那么合规建设则是企业走向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去年9月,东莞市法学会企业合规法律研究会成立,成为全省地级市法学会成立的首个企业合规法律研究会进一步助推企业合规经营。

  

  

  

  

  向法而行,“首席”领飞。2021年以来,东莞市法学会高标准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制度,全市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深度参与解决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工作,逐渐成为东莞对外交流共建、地方立法咨询评估、公益法律服务等工作的中坚力量。

  为打通法律服务对口支援“最后一公里”,东莞市法学会还举办34场“以法兴企”文化沙龙,组织讲师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5场“法治共建”活动。

  更多政法机关以法治之力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协作,市检察院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关做法在全省作经验介绍;市司法局对1512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出具体检报告1435份。

  

  在维护经济社会秩序方面,东莞审判机关深化“三合一”机制改革,构建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董某等人假冒注册商标案入选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刑事典型案例。公安机关持续高压打击涉地下钱庄、涉金融、涉虚开骗税等经济犯罪,侦破经济犯罪案件791宗,获公安部嘉奖令2次。

  对外贸大市东莞而言,涉外法治也是一道必答题。东莞建立涉外商事纠纷仲裁调解对接协作机制,成功举办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仲裁高质量发展论坛,拥有上百名涉外律师人才,还组建了一支市涉外律师服务团,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厚植“法治土壤”,东莞搭好优化营商环境“暖心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撑腰鼓劲”、为民营经济发展“铺路架桥”。

  筑牢“治安屏障”,助力长治久安

  长治久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

  去年4月,东莞市公安局悄然布局,一场专案收网行动在6省12市间悄然展开。行动雷霆万钧,一举捣毁犯罪窝点26个,现场,犯罪嫌疑人束手就擒,涉案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被一一缴获。消息传来,省公安厅发来贺电,公安部更是将此次行动认定为全国集群战役。

  金秋十月,东莞市公安机关再次出征,派出近600名警力奔赴云南省临沧市。经过一周奋战奔波,成功将一批境外涉诈嫌疑人押解回莞,得到公安部、省厅高度肯定。

  

  

  

  

  东莞,正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城市安宁。以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和“四个专项”为牵引,东莞去年严打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原始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1.4%,盗窃、诈骗、伤害警情分别同比下降20.5%、14.3%、40.6%,命案发案数连续11年下降;涉诈管控成效全省第一,发起多起全国全省集群战役,战果居全省前列;全年打掉涉黑组织2个、恶势力组织14个,成功侦破全省最大的涉网软暴力催收黑恶案件,全市法院涉黑恶案件审结数及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一。

  高效能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离不开执法办案的严谨高效。走进东莞市公安局万江分局,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的独立办案大楼里,智能案管中心、涉案财物保管中心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经过多年实战磨合,办案中心运作顺畅,整体打击防范成效凸显,获评“全国公安机关建设应用成效突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

  在执法司法活动监督方面,东莞通过案件评查、执法评议等形式,为执法司法活动装上“放大镜”,一年来,全市政法单位共评查案件4998宗,及时纠正执法司法失误问题。

  

  

  

  

  一项项司法救助工作传递着司法温情。“能拿到这笔救助金,我们感到意外又宽慰。妻子目前状态平稳,我们相信都能挺过难关!”将一面锦旗送至东莞市委政法委时,石女士家属马先生难掩内心激动。起于此前一场故意伤害案件,马先生全家生活陡然陷入困境。直至19万余元国家司法救助金的到账,这个家庭逐渐重拾希望。这不是孤例。去年,全市政法单位办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1152宗,司法救助案件459宗,救助困难群众513人,发放救助款884.3万元,切实为民排忧解难。

  护航发展大局,夯实平安基石,守护长治久安。东莞政法机关将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政法改革与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打开新局面、拓出新天地。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07/2024-03/26/content_127202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