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谷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野人洞、野人谷2个4A级景区,以及岩屋沟、挂榜岩、古南河湿地公园等小型景点10处,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五一”“十一”长假更是高达五六十万人,双休日人流超万人。
房县公安局野人谷派出所敏锐感知、主动作为,深入实施旅游警务,承诺“游客没下山,警务不歇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旅游业发展,收到明显成效,全镇未发生“黑商宰客”、强制消费现象,连续五年未发生一起涉旅刑事案件。
建强三支队伍,护航景区游客安全
一是配足景区保安队伍。协调景区管理部门聘请了一支10人的专业安保队伍,安保人员统一着装、统一装备、统一要求,在景区入口、危险地段等重点区域站岗、巡逻、执勤,野人谷派出所民警定期对队员组织安全业务培训,督促执行安全保卫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指导保安巡逻队、应急小分队进行应急演练,增强全方位的安全意识和预警意识。在旅游旺季,景区安排安全员在重点路段驻守,全力保障游客安全。
二是成立景区平安义警巡逻队。协调“双野”景区成立一支由5人组成的平安义警巡逻队,并配备了1辆巡逻车。巡逻队员在民警的带领下不定期加大景区内部的巡视,提升见警率、管事率,劝导景区内摊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游客随意扔东西等现象,有效地维护了景区内的正常秩序和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三是组建志愿服务队。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景区游客多、人流量大的实际,争取镇政府统筹协调镇直部门、城管、医院等部门选派人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协助维护景区秩序。今年“五一”期间,镇政府组织3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协助派出所维护交通、游园秩序,实现30万余名游客人身“零受伤”、财产“零受损”、交通“零事故”。
建立三张网络,提升安全防控能力
一是建视频监控网,动态防控全天候。针对景区景点线长、面广、境内森林茂密、山体陡峭、道路崎岖,指导“双野”旅游区自筹资金150万元,加装100个探头,并建设视频监控室,实现包括路面、景点、各功能区视频监控全覆盖,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监控,派出所明确1名民警和2名视频监控员,实行“游客不下山、视频巡查不歇息”运转模式,真正实现“鼠标巡逻、探头站岗”,人机互动、叠加巡防。2023年5月3日,民警视频巡查时发现在龙须瀑布有5名游客正在激烈争吵,立即安排最近的工作人员到场并快速妥善处置。
二是建警示提醒网,安全导航全方位。会同镇政府指导双野景区采取设立警示牌、设立宣传点等有效形式,在危险地带科学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广大市民或游客出行注意安全。野人谷景区在入口处、龙须瀑布、三潭等处设置20余块造型新颖、内容温馨的提示牌,同时在野人洞、野人谷入口处设立了“游览须知”“导游图”,在景区内水边、山边、游乐设施边等设置了大量的诸如“注意安全”“小心溺水”等警示牌。针对野人谷景区山高路陡,在上山道路两侧设置了30多块避免拥挤的警示牌,及时提醒游客,防止事故发生。
三是建安全监管网,隐患治理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在景区醒目位置设置防诈反吸宣传展板,发放安全宣传传单,广泛宣传交通、禁毒、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常识,督促配备消防车、消防栓、灭火器等设备,定期检查维护,要求景区组织工程部技术人员加强景区娱游设备定期检修,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针对餐饮企业众多,主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检查,严防食品安全事故。
健全三项机制,压实安全监管责任
一是健全责任制,强化责任担当。以贯彻落实《内保条例》为抓手,建立景区旅游安全责任制,明确派出所所长和景点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社区民警和具体工作人员是具体责任人,第一责任人逢会必谈景区安全管理,通过专题会议、制发文件、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办法,加强宣传发动、强化安全意识、明确各自责任,确保了景区安全工作重视到位、专人管理、不出纰漏。
二是健全考核制,强化动态考评。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办法,以控发案数、压事故数、查隐患数等为主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细化群防群治工作考核细则,实行明察暗访相结合,按季度通报考核结果,指出各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下发督办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今年以来,野人谷派出所联合镇安全办对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加大安全检查,发出治安隐患整改通知书15份,限期整改问题20个,有力促进了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三是健全奖惩制,强化制度刚性。推动镇党委政府出台景区安全管理奖惩办法,对发生治安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事)件,对具体责任人和景点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并与单位评先表优结合起来。对发生重大治安案件、重大投诉、影响恶劣等问题的景点,视情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处理。今年来,累计纠正景区车辆乱停5000余起,及时介入化解口角纷争350余次,用行动践行了“游客没下山,警务不歇息”的庄严承诺。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hbcaw.gov.cn/pajs/54367.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