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民政服务

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三)——江西省南昌市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佚名时间:2023-09-23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3〕12号),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地市学习借鉴。

  唱响“山水名城生态都市”城市品牌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南昌标杆

  一、总体情况

  南昌水资源丰富,“襟三江而带五湖”,拥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发达水系网络,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近30%、各类湿地面积占比超20%;环境优美,城区绿化率达43%,梅岭素有“小庐山”之称;气候宜人,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近年来,南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谱写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南昌篇章”。

  

  滕王阁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制度改革,健全系统高效的生态文明推进格局。南昌大胆探索、“先行快跑”,始终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重大事项;在市县两级组建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各大领域,构建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二是深化改革创新。制定《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初步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配套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分别与九江、抚州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跨市河湖信息共享、协同治理机制、联合巡查执法、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机制;探索“点鸟奖湖”“协议管湖”“阵地前移”“立体监管”等保护管理模式,有效保护好候鸟及其栖息地。

  三是健全责任体系。将推动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重要内容,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责任制,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步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有机结合,“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成为新常态。

  (二)坚持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全流域治理、全要素保护。

  一是筑牢生态保护修复屏障。建立以湿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补充的全域湿地保护体系。积极探索推行“双河长制”治理河湖,创新打造“行政河长+民间河长”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四级林长组织体系,设立各级林长1688名,持续实施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象湖湿地公园

  二是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组织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规范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基础资料采集。结合自然气候特征和经济社会实际,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试行)。创建10家特色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集中力量建设18个千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区,建设水果标准化基地1633亩、中药材基地2327亩。

  (三)坚持人民至上,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抓好“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大力推动方大特钢245平方米烧结机超低排放等重点项目建设。动态调整涉颗粒物企业和涉VOCs企业绩效评级,实现全市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建成100套高空瞭望视频监控设备,依托禁烧监管三级网格,大幅提升露天焚烧火点处置效率。

  二是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合流制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及分流制区域错接、漏接整治,紧盯重点河湖治理,巩固拓展前湖水系治理成效,持续推进乌沙河水系整治销号,统筹抓好幸福渠、桃花河水质提升工作,扎实做好蓑衣荚、新洲闸等入江排水口治理,以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

  三是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全市3个汽车维修行业及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暂存场所试点建设。全面推行医疗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打通诊所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的“最后一米”。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共建成分类投放收集点4443个,生活垃圾持续实现零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垃圾焚烧处理率均达100%。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沼液储罐泵房

  (四)坚持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不断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一是在绿色生态产业上做“加法”。积极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军山湖大闸蟹、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推进4个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进雅中—江西特高压、南昌—长沙特高压、中广核进贤风力发电厂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正式投运。重点扶持江西中再生、江西合信发等一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建设699创意工场、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豫章一号产业园等一批旧厂房改造利用示范项目。

  二是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管理,印发实施“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出台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建立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地条钢”月报制度和举报响应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704家“散乱污”企业淘汰转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技术改造,持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2022年全市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

  三、亮点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2022年,全市PM2.5浓度从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连续九年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0.9%,赣江南昌段16个断面水质优良率继续保持100%,江豚时隔30余年重返南昌主城区赣江段,桃花水母在军山湖再次出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

  (二)生态保护屏障不断筑牢。全市天然水域及湿地总面积12.6万公顷,共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4处省级重要湿地、5处省级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21.27%,列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71.15万亩,占森林面积比例达到38%,居于全省前列。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达5.13万亩,梅岭景区茶园山生态实验林场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全市森林、湿地旅游年接待人数达1500万人次。建成区城市绿地率达4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5平方米,城市绿道长度为428.82公里,基本构建“四横七纵六环”城市绿道网。

  

  梅岭狮子峰花海

  (三)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2015—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45%,其中“十三五”以年均2.88%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7.6%的增长。截至2023年6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13.34万千瓦,占全口径发电装机39.34%。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

  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一)严抓湿地候鸟保护。将湿地候鸟保护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形成“一河一策、一湖一法”的保护管理模式。持续组织开展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对破坏候鸟和湿地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整治打击非法猎捕、运输、销售、收购等破坏候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加强湿地生态修复。累计投入580多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岚湖等鄱阳湖重要湿地区域设立监测监控站点,提升重要湿地全天候监测能力,以“人工巡护+智能监测”全力保护湿地生态。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stwmjs/202309/t20230920_13607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