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跨越『数字鸿沟』: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新思考

来源: 作者:佚名时间:2021-03-29

 

  陈润卿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许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既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也在出行、医疗、消费等日常生活领域遇到不便。尤其在疫情防控初期,各地采取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需要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出入登记、身份验证等,使得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医疗、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笔者基于政策文件梳理并结合社会调研,提出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我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进而提升智能化老龄服务效能,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首先,提升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政策方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坚持解决突出重点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重点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健康码”日常管理与证件整合,便利老年人公共交通出行,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帮助老年人在突发事件中合理应对处置等。与此同时,应优化政策适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方面,实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全覆盖,让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力宣传“智慧助老”优秀经验与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全民行动、智慧助老的浓厚氛围。

  其次,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老龄事业健康发展联动机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按照《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具体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老龄事业服务高质量落实;企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重点关注老年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努力研发适宜老年人的互联网智能科技产品及服务,把需求作为未来老龄服务发展导向,高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困境;社会要构建以发展型为特质的老龄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高等院校以及老年大学重视老年人发展型需求,加强互联网智能终端老年人应用培训,通过科普讲座、银龄互助小组、智能技术运用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其适应数字社会的基本能力,构建网络安全风险意识,让老年群体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生活。

  再次,构建“智能化+大众化”交融的新型老龄社会发展模式。在智慧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日常生活实践中应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满足智能技术运用有困难的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坚持“两条腿”走路,强化“问题—需求”双导向,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问题,重点关注并运用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予以积极回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反馈的智能技术运用问题,及时进行问题分类,运用差异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期早日形成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的新时代适老科技运用新思想、新氛围。不断优化改进传统老龄服务模式,让“智能化+大众化”交融的新型老龄社会发展模式更加贴合老年人日常生活,为其提供更加周全、更加贴心的便利化生活服务。

  最后,强化新时代“数字”文化反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取向。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转型日益加快,尤其是数字社会的蓬勃兴起,互联网智能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世界潮流。“文化反哺”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现象,这不仅能够有效帮助老年群体吸收现代社会文化,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更能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代际传递关系。因此,应充分提升年轻家庭成员“文化反哺”效能,大力激发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兴趣,耐心帮助其应用智能设备,克服对智能社会的陌生恐惧感,让老年人在“文化反哺”社会空间中逐渐形成文化自信,进而适应数字社会的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信息来源:2021年03月29日 中国社会报


原文链接:http://mzt.ln.gov.cn/llyj/202103/t20210329_4106203.html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