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清理规范低保工作,扎实推进兜底保障冲刺清零,努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强化责任担当、应退尽退,低保清理规范工作扎实推进
2018年底,甘南州的农牧村低保保障面为20.4%,贫困发生率为3.87%。随着脱贫成效逐渐显现,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保障面过大问题日益突显。对此,我们一是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业务科室分片包抓,督查指导,多次召开各层级会议,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对标对表,重点对家庭生活水平高于农牧村低保标准、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直接纳入的保障对象和实现稳定脱贫建档立卡低保对象3类人员进行核查清理。各县(市)在党委、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夯实了乡镇(街道)工作任务和责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倒逼责任落实。各县市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以审计署驻兰办事处反馈和省民政厅核对发现的问题整改为突破口,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压实工作任务,根据问题线索,对各自辖区内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全面进行摸底排查和对标清理。对符合保障条件的,严格按照分类施保要求,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清理清退。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化解矛盾纠纷。有些群众认为低保是党和政府的普惠性政策,在清理规范过程中对退出低保不接受、不理解,与乡镇和村组干部多次发生矛盾纠纷,并到县(市)政府上访,发生矛盾纠纷32起,群众上访153起。对此,我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因困难而退缩,一边推进清理规范,一边开展政策宣讲和矛盾纠纷化解,到清理规范工作结束时,各类矛盾纠纷全部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事件。四是重视纪检监督,提高工作实效。为杜绝操作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消极应付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协调州、县纪检监察部门对规范清理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督办,对全州23名县、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年累计清理清退城市低保4444户12835人,覆盖面由10.94%降到5.1%;清退农村低保19615户80081人,覆盖面由20.4%降到6.39%,与贫困发生率做到了同向调整,低保对象精准率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强化政策导向、应保尽保,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成效明显
省厅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推进视频会召开后,我州认真研究清零方案、领会精神实质,严格把握政策界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向。州、县、乡三级同频共振,工作重心从以前的清理规范转向了精准认定冲刺清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一类二类抓漏保、三类四类抓错保、特困供养抓服务、临时救助抓力度的要求,用“过筛子”的办法,逐村逐户逐项摸排农牧村低保和特困供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经细致甄别和分类施策,全州将漏保的325户1460名农牧村困难群众按程序纳入保障范围,调整类别1051户4435名,对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143户647名低保对象进行清退核销,将365名重度残疾和重病患者及时纳入了保障范围,对255名返贫人口及时给予了临时救助,将筛查出的基本生活条件差、自理能力弱的36名老人和孤残儿童及时纳入集中供养范围,做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退即退。
三、强化制度建设、应立尽立,社会救助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为深入巩固社会救助清理规范和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成果,推动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并形成长效机制,我州围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精准发力,先后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完善临时救助和兜底保障冲刺清零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文件,为城乡低保规范管理和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操作依据。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城市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方案等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发挥民政社会救助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年来,我州社会救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与省厅的工作要求和困难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和全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各项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作出积极贡献!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