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回顾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在流动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异地而局,造成农村留守人员现象。比较显著的群体有留守老年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本研究主要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一般指长期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居住的,六十周岁以上且子女均外出务工六个月以上的老人。农村留守老年人不仅面临着生理老化与心理老化,同时也存在着社会角色变化的问题。
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主要从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层面、经济水平层面、生活照顾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困境体现为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经济负担较重。健康困境体现为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往往容易积劳成疾,与老年人多病体弱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是,农村医疗环境脆弱、条件落后。精神需求困境主要体现为子女外出务工引发老年人的孤独感;隔代教育导致老人心理负担过重。日常照料困境体现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逐渐减退,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广泛收集调查地的信息,判断当地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从家庭-社区层面着手解决问题,从与政府沟通、政策倡导等层面回应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内部有着多样的差异性。低龄老年人、中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身体、家庭结构、经济等条件不同,面临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关爱服务的基本点与重点。本次调研选取晋中市农村留守老人人数最多的和顺县(114名),涉及和顺县5个行政村,对62位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得出和顺县农村留守老人分布较为分散,除个别离乡镇政府驻地较近的村农村留守老人较少外,其余各村基本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老人。同时,以在平松乡三泉村、义兴镇紫罗村和平松乡新寸村的实地调研情况可得出,当地的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可达当地实际居住人口的一半甚至更高比例。
三、调研结果
(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农村老年人丧失劳动力之后,大多失去了经济来源。经济负担较重,主要靠外部支持。调查问卷显示,七成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补贴,16%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子女补贴,自己仍有收入的老年人只占12%。具体到不同健康水平的老年人,患病的农村留守老年人更多依赖国家补贴。老年人开支主要用于饮食、日用品,近四成受访者的主要开支涉及到医疗,少数老人提到一部分资金用来补贴子女。由于经济不能自主,一半以上的老年人不太能接受付费养老。
(二)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在受访对象中,不到四成的老年人自述身体健康。就平均每月医疗费用而言,90%以上的老年人不到200元;30%患病的老年人平均每月要花费500元以上的医疗费,对老年人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一半老年人都是由自己或子女承担医疗费用,自己承担的比例更高些。大部分老年人都享受过免费的健康体检项目,少数人做过自费体检,说明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中,由于经济或观念的原因,尚未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意识。
(三)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调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子女的联系,二是与邻里的交往,三是与社区的关系。家是老年人主要生活的场景,子女是重要的联系人。留守老年人的子女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居住生活。主要在重要节假日回家探望,回家的次数有限。90%的子女每次回家待的时间不超过10天。具体到不同健康水平的老年人,患病老年人的子女一年回家三次及以上的比例远远低于健康老年人子女,突显出患病老年人的照顾需求。
四、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满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经济需求:强化家庭和子女在赡养、抚养留守老年人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放宽和倾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这样青壮年劳力不再为了致富而离乡背井。其二,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的援助,还要更多的体现在技术方面的支援。其三,政府在支持当地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经济的同时,应鼓励年轻人在当地积极从事服务性等行业。这样既可以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又能使农民能够兼顾生产和家庭生活,满足人性需求,既可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又可以缩小地区差距,缓解交通、能源等压力。其四,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本地区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有农林牧专长的毕业生回本地就业,发挥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健康需求: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第一,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经营管理,实行平价医药,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使农村留守老人看得起病,住得起医院;第二,可以机动灵活地执行医疗费用制度,对于实在无力支付的病人应实行先治疗,后结算。和谐社会首先应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应该使“新农合”成为农村留守老人所享有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第三,政府要加大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支持,使他们能够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医疗水平;第四,整合乡村医疗诊所,成立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强化基层的医疗队伍建设。
精神需求:子女或其他赡养人应“常回家看看”,加强子女和老人的联系。发展邻里社区的互助养老,关爱留守老年人。发挥村委会的重要作用,培育老年人组织,丰富社区活动,激发农村活力。成立棋牌协会,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男性,在闲暇时喜欢聚在一起打扑克、下地棋,以此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成立老年互助协会,提倡农村留守老人相互帮助,留守老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身体健康,但经济困难,有的经济宽裕,但体弱多病,有的性格孤独,但多才多艺。
(二)搭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1、强化家庭养老的重要性
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指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介入实现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休养的过程。家庭是农村留守老年人赡养和关爱服务的责任主体。留守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赡养人要依法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扶养人要依法履行扶养义务。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应当定期看望或者问候留守老年人,不得忽视、冷落、虐待老年人。提高子女或其他赡养人的守法意识。要增强村规民约对家庭赡养义务人的道德约束,发挥孝亲敬老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赡养人、扶养人所在单位应当监督其履行义务,增强约束力。
2、完善政府服务机制
(1)发挥村委会等基层的作用
乡村是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域,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健康老年人。依照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每个乡村由村委会设立一名巡访员,建立本村的留守老年人信息库。并定期寻访,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实时了解留守老年人的近况,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等。巡访员发现的需求,可以转介给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引进社工开展老年人服务工作。
(2)改革乡镇敬老院,协助运营日间照料中心
乡镇层面的农村老年人关系服务的重点还在于完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养老机构可以购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或者设置老年社会工作岗位。一方面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让入住老年人享受到专业、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养老人才可以辐射周边乡村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
(3)协助运营乡村日间照料中心
乡镇的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等,承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基本服务等功能。同时,以乡镇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医疗资源。包括定期的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等,并和上一级医疗机构合作,为乡镇医疗机构提供支持,让农村老年人不跑远路,就能享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尤其在下农村的健康教育活动中,要着重培养留守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日间照料中心本身不是盈利性组织,如果都配备专业服务人员不太现实。可以通过乡镇养老机构的服务者轮流到各个乡村开展服务,如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运营模式在成都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都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老年人享受到了专业的、内容丰富的服务。
3、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1)设置社工岗位或者引进社工组织开展专业服务
加大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农村基层组织、为老服务组织根据需要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社会工作人文关怀、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通过设立社会工作站点、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及时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疏解、精神慰藉、代际沟通、家庭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服务。
(2)运用社工服务激活乡村的熟人社会本质,发展互助养老
不同于城市社区,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建立了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资本。基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在乡村层面可重点发展互助养老模式。发挥农村邻里关系良好的资本优势,培育志愿者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互助养老已有多地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最早在2008年,河北省肥乡县最先探索农村互助养老,并取得了效果,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互助养老主要是将低龄老年人发展为志愿者,成立志愿组织,为老龄老年人服务。要达成有效的互助养老效果,志愿组织不能是松散、临时的,需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组织。如何发现并组织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的低龄老年人积极分子,需要前期做好动员式参与的工作。在组织志愿队伍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工作例行化机制、工作监督机制、奖惩、进入与退出机制等。
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点在于加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工作,将老年人的需求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对接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并通过社会工作的参与,积极推动老年人的自组织发展,加强老年人内部之间的联系,增强团结性,加深对村庄社区的认同感。
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体现了福利多元的理论视角。福利的供给不是单个主体可以完成的,需要各个主体共同负责。旨在通过有效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建立乡村-乡镇-市级协调为一体的福利体系。
(第一作者系晋中市民政局局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