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以改革创新打造广州民政新标杆

来源: 作者:时间:2020-02-11

本报记者张伟涛通讯员廖培金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市开设长者饭堂1036个,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91%;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区两级未保机构全覆盖,配齐全市174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2725名村(居)儿童主任,率先成立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开通广州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服务热线;全市设立村居议事厅2725个,城乡社区议事工作全覆盖。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认真抓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党建等工作,着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和慈善事业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打造了多项广州标准、广州模式,20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强基前列工程夯实民政事业基础

  围绕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广州民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大力开展模范机关建设,稳步推进纪检干部双重管理模式和基层片区综合监督管理等模式,坚守责任、安全、稳定、廉洁、道德五条工作底线,筑牢基准、基本、基础、基层、基数五项发展基石,推动审计、暗访、巡查等全覆盖。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被评为全市十大党建品牌之一。

  发挥党组统筹协调指导,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局领导班子每人每年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摸底数、找问题、听意见、析原因、问方法、明方向、出政策,每年都有课题获奖,每年都出台一批惠民良政。加强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精神治疗、孤弃儿童早期干预等民政领域科技项目研究,推动养老设施、康复治疗技术、3D遗体修复技术等成果转化项目,2019年获得省、市科技项目计划主管部门18项科研项目立项。以专责力量、专业人才、专注精神、专门保障的模式,积极推进25项民生重点工程。

  重点建设学习、发现、考察、锻炼、使用为一体的干部综合锻炼平台,力促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在履职尽责中增长才干。自2016年平台搭建至今,先后锻炼干部300多人次,一批干部通过平台的锻炼提升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组织开展的民政联络专员进村(居)活动中,从2019年6月至今,首批189名联络专员了解社区服务情况累计669人次,链接资源57人次,入户民政对象287户,参加社区活动275人次,解决困难和问题121件。

  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突破

  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各项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民生保障有新力度。连续10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出台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强化对低保特困、困境儿童、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综合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为老服务有新提升。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全市73%的养老床位、85.5%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的长者饭堂、83%的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护理站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为老服务项目,长者饭堂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民生保障品牌。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险、家政+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等切实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就近养老需求。

  社区治理有新拓展。2725个规范化居民议事厅覆盖全市村(居),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建设和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试点成效明显,城市社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和农村社区30分钟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

  社会组织有新活力。实施社会组织品牌战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公益创投被全省复制推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有力。

  全面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底线民生保障。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依据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实施差别化、差异化救助,推动社会救助从简单的生活型、经济性救助向多维度保障、综合***务救助转变,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综合保障水平。探索推行互联网+救助,畅通社会救助受助和施救渠道。加强临时救助、前置救助,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从源头减少救助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推动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有序衔接。强化残疾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做好两兜底四保障,确保一个不漏。

  用心服务老年群体。深入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供给能力。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深化长期护理险试点,全面落实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加强护理站建设,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户享受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

  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制定出台社区(村)公共服务目录清单,推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深化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将社区协商工作向楼栋、邻里延伸,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协商实践,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建设城乡幸福社区为目标,以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农村社区30分钟生活圈为抓手,深化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专项改革,高标准建设广州社区治理综合示范平台。

  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做实党建强、服务强双强共同体工作。深化社会组织品牌战略,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计划,开展社会组织扶百村专项行动。

  深化慈善之城创建。推动《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制定修订,研究建立慈善信托评估制度,发展社区慈善基金,进一步撬动慈善资源,深入推动慈善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中农时代-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