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首页 > 捐赠救助

乌海市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 构建“体系化、专业化、一体化、品牌化”模式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作者:佚名时间:2024-09-10

  

  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是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乌海市民政局以“服务类社会救助”为抓手,聚焦困难群众多层次需求,积极链接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品牌,构建“体系化、专业化、一体化、品牌化”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不断夯实和提升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为困境家庭提供更加专业、多元的服务,促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救助资源体系化

  乌海市民政局定期牵头召开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分析研判社会救助工作形势,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救助个案、困难和问题,加强各部门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运用相关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系。市、区民政部门统筹民政领域内部资源,加强服务类社会救助与养老服务、慈善帮扶、社会组织的衔接,针对困难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救助需求,实现需求与供给匹配对接。不断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积极动员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等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促进救助需求与公益慈善力量精准对接,构建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统筹协同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二、引入专业力量,推进服务能力专业化

  乌海市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用具有服务资质的社会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作为服务供给主体,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体系,综合评估救助对象经济、疾病、残疾、教育、居住、就业、监护、社会融合、自身发展、家庭结构、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情况及服务诉求等因素,准确评估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需求紧迫程度,制定专业化服务方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特有的专业优势,为符合条件的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生活类、照护类、支持类等服务,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增幸福转变。定期组织服务类社会救助业务培训,全面强化社会救助队伍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扶持和培育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强化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资金保障,切实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服务功能,推进救助服务一体化

  乌海市构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打造具备“救助事项受理、救助服务咨询、救助服务转介”三大功能的救助共同体。市民政局搭建“乌海微心愿”线上帮扶平台,将服务需求与服务救助项目有效衔接;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主动公开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将社会救助热线并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区民政局全面推广“内蒙古救助通”小程序,统筹协调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培养服务类社会救助队伍力量,全方位满足困难群众多方面需求。镇(街道)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等服务机构场所,做好服务需求摸排、资源链接等工作。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协助做好困难群众探访关爱、主动发现、协助代办、服务回访等工作。

  四、擦亮服务品牌,推进服务项目品牌化

  乌海市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策,以家庭为中心、对症下药”的服务理念,根据不同救助群体类别和需求特征,构建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的生活类服务、以照料陪伴为目的照料类服务、以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支持类服务,持续擦亮打响“幸福乌海 救在身边”社会救助品牌,初步形成了未成年人“花样伙伴”、老年人“身心安康”、身心障碍者“融合支持”、重病家庭“暖心陪伴”等服务项目品牌,构建了“床边有人照料、桌边有人疏导、点餐有人送餐、身边有人关心、手边有人辅导、心理得到慰藉”的多样化服务模式。2024年以来,全市已确定服务对象3800余人,累计开展社会救助帮扶服务9030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mzt.nmg.gov.cn/mzzx/jcxx/shjz/202409/t20240909_25714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生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生调研网 ms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31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